白色污染日益加剧
目前我区地膜覆盖面积年均在3500万亩(地方)左右,使用地膜的作物主要有棉花、玉米、加工蕃茄、蔬菜等,其中棉田地膜覆盖率近100%。据调查,我区常年种植棉花的耕层中平均残膜量已达17.91公斤/亩,是全国平均水平的4-5倍。
作为新疆棉花种植大县之一尉犁县,2011年全县平均残膜量达到18.98公斤/亩,高的地块达到33.07公斤/亩。中国农业科学院资源与区划研究所副所长任天志说:“新疆农田‘白色污染’问题比较突出,亟待解决。”
据了解,地膜在自然条件下很难降解,会造成土壤环境恶化、影响作物生长发育、影响农机作业质量、污染农村环境、危害牲畜健康等一系列问题。
污染治理难度大
自治区农业厅总农艺师迪拉娜·艾山认为,“白色污染”治理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地膜销售市场不规范,许多农民追求降低成本,使用厚度低于0.008㎜的超薄地膜,回收困难;扶持和鼓励残膜回收的财政投入不足;大部分地区废旧地膜未实现资源化利用,治理长效性差;超薄地膜老化速度快,易破碎,机械作业效率低,人工捡拾难度大;废旧地膜回收渠道不畅,回收利用规模难以有效扩大。
博乐市农业局局长刘贵林说:“地膜太薄,回收效率低,回收机械不完善,回收成本高,是治理工作难以开展的主要原因。”目前北疆一些地区采用机械回收地膜,回收率一般为50%-60%,南疆仅为30%,而人工回收成本则为50元/亩,由于面积大、费用高、时间短,部分农民不愿回收。
实现残膜资源化利用
据了解,“白色污染”治理主要有两种办法:残膜回收利用和应用可降解地膜,目前我区主要以残膜回收为主。
2011年自治区农业厅实施农田废旧地膜回收利用项目,在精河、尉犁、莎车等县市建立10万亩核心示范区和82万亩辐射示范区,当年地膜回收率达85%,资源化利用率达90%。
中国农业科学院资源与区划研究所刘宏斌研究员表示,治理“白色污染”要从源头抓起,首先是制定地膜生产新的标准,严禁生产、销售、使用厚度小于0.008㎜的地膜,其次是加紧研发高效、成熟的残膜回收机,提高回收率。
据悉,加工企业将回收的废旧地膜造粒后,可直接用于生产滴灌带、配件和有色塑料。废旧地膜造粒后市场售价可达6000-8000元/吨,目前纯净地膜造粒产品市场供不应求,部分地区严重缺货。按照80%的回收率计算,我区年使用15万吨地膜,可回收12万吨,将产生7亿元以上的价值。
“残膜回收—集中回收—资源化利用,这三个环节缺一不可。”自治区农业厅总农艺师迪拉娜·艾山说,只有调动农民、加工企业的积极性,“白色污染”治理才能找到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