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室新闻当前位置: 我的温室网 » 温室资讯 » 温室技术 »正文

水稻高产田的灌排水技巧

时间:2012-07-24            浏览次数:162

我的温室网讯:

       要夺取水稻高产,在有水源保证灌溉的地区,都应依据水稻的需水规律及灌溉对生态环境的调节作用履行科学管水。但随着品种类型及栽培技巧的更新,与之相适应的灌溉技巧则不一样,50年代,针对常规高秆中稻的倒伏与增穗,采取“浅—深—浅”型灌溉技巧,获得增产10%以上的效果。60年代,为适应矮秆品种高肥,密植,争多穗、大穗的特点,推行“浅灌—湿润—晒田”相联结的灌溉技巧。70年代杂交水稻问世,促使高产栽培技巧发生较大革新。高产灌溉技巧也经历了“浅—湿—晒田”到浅、深、薄、晒、足、浅、活、落干的方法,但还不适应杂交中稻分蘖有余、成穗不足、大穗有余、巩固不足的弱点,故进而发展到今天推广采取的“浅湿型”的浅灌晒田技巧,合乎了杂交中稻的高产恳求。较好地做到在适宜基本苗的基础上,依托分蘖成穗,在一定穗数的前提下主攻大穗,起到了促根、助蘖、壮株、控叶的作用,有利发挥杂交优势,提高分蘖成穗比重,和谐好穗、粒抵触,达到亩产500千克以上程度。杂交中稻的具体灌排指标,据四川实验,在保灌条件下是:移栽时田内保留不超过10毫米的微水层,返青期30毫米左右,分蘖期浅水10—30毫米,播种后70天左右开端晒田,拔节、孕穗和抽穗开花阶段,维持10—40毫米浅水层,乳熟和黄熟期采取40—0毫米间歇活水灌溉,收割前7天左右排水落干。

  泥土类型不同,灌溉方法不同,例如:地下水型稻田(冷、阴、烂泥田),因长期被水分饱和,水冷、土温低,复原物质多,易引起僵苗,故灌溉方法应以提高土温,增长氧气为前提,除开明沟、暗渠打消冷浸水、下降地下水位外,在水稻生长期间,应采取湿润灌溉为主、浅灌勤灌和多次晒、晾、搁田的方法。对于缺水型的“高塝田”、“望天田”等,则应留意蓄水肪旱,采取长期水层灌溉。如果遇旱需要灌水,在可能的情况下采取前期间,歇灌溉,孕穗、抽穗期有水层灌溉,灌浆期间歇灌溉的抗旱灌溉法。

中国温室网信息站

热门文章

评论列表(网友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广告服务 | RSS订阅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 请在24小时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Copyright©2010-2021 www.071.cn Inc.All Rights Reserved.我的温室网版权所有备案号: 鲁ICP备12023745号-1
农业百强十强网站 互联网经营备案登记信息 网信认证 我的温室网络警察报警平台 我的温室网信用服务单位标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