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安8个月消灭251个“空壳村”
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夯实党在农村的执政根基,泰安走在了全省前列。据最新统计,今年1-8月份,泰安市村级集体经营性收入达到5.76亿元,同比增长25.2%;全市3万元以下的村由去年底1443个减少为720个,3万元以上的村占到79.9%;“空壳村”由去年底457个减少为206个。
今年2月,泰安市启动“强村固基”工程,通过党政推动、政策驱动、部门联动、项目拉动、典型带动,努力推动村级组织基础保障由依靠上级帮扶向依靠扩大集体积累转变。
泰安市专门制定“20条意见”,明确具体帮扶政策。市财政每年从农村税费改革转移支付中安排3647万元用于保障1000个薄弱村的运转经费和干部补贴报酬;5年内村级项目新增税收形成的地方财力全部返还用于支持村级经济发展;2年内整合市级涉农资金1.48亿元,县级同比配套,用于支持村级改善发展基础条件等。
9月20日,全省村级组织运转经费保障工作现场会在泰安召开。泰安市委书记李洪峰表示,发展壮大集体经济,村级组织是主体,党组织书记是关键。只有选准配强一个好书记,才能带好班子,理出集体增收、群众致富的好路子,实现集体持续增收,群众长期受益。
今年以来,当地狠抓班子建设,大胆启用经济“能人”当干部、干书记。截至目前共调整村级班子185个,支部书记122名,启用经济能人137名。市财政一次性拿出200多万元,在苏州农村干部学院集中对1000名乡村干部强化培训。两年内,泰安将从市县机关选派1000名党员干部到后进村担任“第一书记”集中帮扶;培训10000名乡村干部,提高发展集体经济的能力。
县乡通过组建“专家团”、“顾问团”到各村巡回会诊,积极帮助村里策划经济效益好、带动能力强的集体增收项目1920个,市里建立了财政扶持项目库,并从中筛选确定了658个重点扶持项目,拨付资金5528万元。
为使“空壳村”、“薄弱村”学有方向,泰安市总结不同地域类型、不同发展阶段的10条增收路子,重点推广“组织引领、产业支撑、区域带动”的“郑龙模式”和依靠边角地赢得发展“第一桶金”的“边角经济”等,为“薄弱村”提供了可学可用的路径办法。
市委组织部部长陈平告诉记者,到2013年底,全市将基本消除3万元以下的村,5万元以上的村达到80%以上;到“十二五”末,10万元以上村达到80%以上,并培植一大批集体经营性收入过百万元、过千万元的村,逐步形成集体经济自我发展、村级组织自我保障的良性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