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黄瓜菌核病危害症状
黄瓜菌核病主要危害茎基部和果实,也能危害茎蔓和叶,在黄瓜苗期至成株期均可发生。茎染病,发病部位主要在茎基部和茎分杈处,发病初始产生水浸状斑,扩大后呈淡褐色,病茎软腐纵裂,病部以上茎蔓和叶凋萎枯死。湿度高时病部长出一层白色棉絮状菌丝体,受害后茎秆内髓部受破坏,发病末期腐烂而中空,剥开可见白色菌丝体和黑色菌核。菌核鼠粪状,呈圆形或不规则形,早期白色,以后外部变为黑色,内部白色。果实染病,发病初始在幼果脐部呈水浸状腐烂,果表长白色棉絮状菌丝并形成黑色粒状菌核。叶片染病,初呈水浸状斑,扩大后呈灰褐色近圆形大斑,边缘不明显,病部软腐,并产生白色棉絮状菌丝,发病严重时产生黑色鼠粪状菌核。
预防方法
1、黄瓜拉秧后,及时仔细清除植株病残体,将遗漏的菌核深埋在土壤深层,使之不能萌发出土。
2、重病棚室,于春、夏换茬期进行日光能高温土壤处理,并注意防止病菌再传入。
3、早春菌核大量萌发出土,子囊盘尚未弹放子囊孢子时,仔细铲除子囊盘。冬春季棚室注意通风排湿,生长期及时清除植株基部老黄叶和病株、病叶等。
物理防治
1、种子处理。播种前在50℃温水中浸种10分钟,立即移入冷水中冷却,晾干后催芽播种,即可杀死混杂在种子中的菌核。
2、清理田园。及时打掉老叶和摘除留在果实上的残花,发现病株及时拔除或剪去病枝病果,带出棚外集中烧毁或深埋。收获后彻底清除病残体,深翻土壤,防止菌核萌发出土。
3、茬口轮作。与水生蔬菜、禾本科及葱蒜类蔬菜隔年轮作。
4、加强管理。合理密植,控制中管棚和连栋大棚保护地栽培棚内温湿度,及时放风排湿,尤其要防止夜间棚内湿度迅速升高,这是防治本病的关键措施。注意合理控制浇水量和施肥量,浇水时间放在上午,并及时开棚,以降低棚内湿度。特别在春季寒流侵袭前,要及时加盖小拱棚塑料薄膜,并在棚室四周盖草帘,防止植株受冻。
化学防治
1、苗床定期适时用药防治。秧苗移栽前一定要做到带药移栽,不移栽病、弱苗,从严控制秧苗带病移栽。
2、土壤消毒。每平方米用50%多菌灵粉剂8~10克,与干细土10~15公斤拌匀后撒施,消灭菌源。
3、在发病初期开始喷药,每隔7~10天喷1次,连喷3~4次,重病田视病情发展,必要时应增加喷药次数。药剂可选用43%好力克悬浮剂2000~3000倍液(每亩用药量40~50克)、50%速克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每亩用药量100克)、50%扑海因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每亩用药量100克)、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每亩用药量125克)、70%甲基托布津1000倍液(每亩用药量100克)等。
特别推荐
当发现田间始发病的病株、病枝(病枝最好剪去病部),可用高浓度的50%速克灵可湿性粉剂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调成100倍的糊状涂液用毛笔等涂在病部(剪去病部的病枝涂在留下的枝杆上),涂的面积比病部大1~2倍,病重的5~7天再涂1次,可挽救80%的病株与病枝。此法虽费工,但省农药,防治效果好。
生物防治
治疗:在病害初发时或预防条件下、真细菌病害高发期出现相应病害时,使用《霉止》50ml+大蒜油15ml兑水15Kg进行均匀喷雾,3-5天1次,连打2-3次;打住后,转为预防。
预防:发病前,使用《霉止》500倍稀释进行喷雾。
治疗效果描述:用药效果与用药习惯(用药时机、喷雾方法及用药量等)、作物综合管理及天气情况关系密切,一般在病害发生中前期,按方案使用,用药1-2次,即能控制病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