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常人印象中,西藏农业还处于在“风吹草低见牛羊”的粗放阶段。但记者在林芝地区采访发现,随着西藏城市化和现代化进程的加快,以及兄弟省市的大力援助,以林芝地区为代表的西藏农牧业,呈现出强烈的现代化、集约化、规模化势头。一座座现代化农场,在雅鲁藏布江两岸出现。
牧场规模养殖良种猪
6月底的林芝雨量丰沛,云遮雾绕。在尼洋河畔的茵茵绿草地上,一座占地81亩集约化的养猪场在此经营了8年。这里所养殖的是从四川引进到高原的杜洛克等优良白猪品种。
在当地,藏族同胞养殖的是传统品种藏香猪。藏香猪往往采取放养的方式,存栏量小、生长周期长,很多农户一年到头也就能杀一头,已经不适应现代市场的需求。2004年,一位四川老板在此投资建设了尼洋河牧业公司。
公司负责人王利湘告诉记者:“在这里养猪,生长速度慢、出栏期要比平原地区长一个月,而且很容易因为缺氧而相互打架导致死亡。”即便有一些不利自然条件的约束,但当地生猪市场一直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加上外调的防疫风险很大,这个年出栏12000头的养猪场,还在不断扩大规模。
现代农场不逊内地
林芝米林农场,是西藏自治区4个国有农场之一,占地9800亩,以水果、花卉种植为特色。进入雅鲁藏布江畔的农场,记者看到成片的温室大棚,蔚为壮观。据农场生产科陈军介绍,这108个大棚所生产的水果,以供应本地市场为主,品种有油桃、李、葡萄等。大棚由农场建设,由职工或者本地农牧民承包。
农场由福建省龙岩市援建,一些内地的品种、技术经过在高原地区的试验和磨合,如今已在米林农场得到了应用。农场职工米玛一家在农场里承包了8个占地6分的温室,两口子将这两个大棚作为家庭的主要收入来源。据米玛介绍,他的棚正种着西瓜,一年下来能卖两茬,8个温室能获得纯利2万元。到了冬天,米玛一家在棚里种上蔬菜。由于西藏冬季的新鲜蔬菜非常紧俏,米玛种的青椒能卖到每斤10元,效益非常好。
米玛原先以种青稞为生,一年下来收入很少。2002年开始,他向援藏技术人员学习种植技术,用上了经过各地试验、选拔后的优良品种,如今的家庭年收入增长到了七八万元。
西藏农牧业迈向现代化
林芝地区的现代化养殖场、农场,是西藏和平解放61年来农牧业迈向现代化的一个缩影。原本蔬菜极其紧缺的西藏,目前蔬菜产量已达到60.07万吨,旺季蔬菜自给率能够达到85%以上。
能有这样的成绩,除了大力投入外,落脚点还在于提高农牧业的科技含量,提升农牧业的现代化水平。据自治区农牧厅党组书记、副厅长朱春生介绍,目前全区农牧业科技贡献率达到40%以上,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到85%以上,高产创建示范面积达70万亩,综合机械化作业水平达53.8%。aa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