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上午,2011年河南服装界千人精英新春联谊会在郑州国际会展中心三楼观景长廊举行。
在这一行业的年度聚会上,爆出一个热门话题:河南农村的巧媳妇,农闲之余,能撑起千亿产值的服装产业。
800万巧媳妇是河南的一笔财富
河南是中国第一人口大省,有1亿人,6209万农民,3200万农村富余劳动力。
“其中有一批年龄25岁到40岁的巧媳妇,这是一个思想最稳定、最有责任心、最渴望工作、最需要花钱的人群。”河南省服装行业协会常务会长李刚说,巧媳妇们的生活状态可简单概括为“无奈、无助、无聊”。
在带领沿海服装企业考察河南各个市场时,李刚发现,这批农村巧媳妇往往有一个或两个孩子,为了照顾孩子,她们不得不全年待在家里,而农忙时间全年也不过1个月。
“这个群体,全省约有800万人,其中豫东豫南最多。”李刚说,她们当中很多人婚前也曾在外打工,不少人有在服装厂工作的经历。可以说,她们是河南的一笔财富。
李刚说,沿海地区大量的服装企业,不缺钱,不缺订单,就缺工人。如果河南能把沿海服装企业的订单拿到河南来,帮助他们把服装厂建在乡镇,订单与工人就能对接起来。
服装产业转移将激活巧媳妇价值
巧媳妇是一笔沉淀的财富,激活她们价值的,将是漫卷而来的服装产业转移大潮。
去年以来,一大批沿海服装企业落户河南,如罗蒙西服入驻郑州市中原区、福建凤竹集团落户信阳市平桥区,福建汇达时装公司在济源生产“卡朱米”羽绒服等。一批服装企业,意味着一批农民尤其是农村巧媳妇们,将转化为服装产业大军。
且不说沿海服装产业,就是郑州的一些服装企业,也开始把工厂向各个省辖市转移。如郑州女装代表企业凯尔丽,已经在平顶山新建了工厂等。
同时,河南不少县区,正在把服装产业作为新的支柱产业,积极承接转移。如商丘市夏邑县,其纺织服装产业在县域经济中呈现一枝独秀的发展态势。目前全县共有纺织服装类企业50家,规模以上企业21家;如周口市扶沟县,把纺织服装作为支柱特色产业,把承接纺织服装产业转移、完善纺织产业链条作为重中之重。目前,扶沟县产业集聚区纺纱生产能力达50万锭,上马瑞琪服饰、众诚制衣等一批服装加工企业,形成了纺织服装产业集聚发展的良好态势,其目标是使全县纺织服装产业的增长速度在30%以上。
我省巧媳妇
能撑起千亿服装产业
李刚说,经过测算发现,3年内,如果我省能让巧媳妇们在家门口转变成服装产业大军,她们每年可以为河南增加约1000亿的工业产值。
比如,郑州一家女裤领军企业有2000名工人,一年产值两三个亿,每年人均产值超过10万元。根据全省服装企业工人创造的年产值测算,平均每人每年10万元的产值。粗略估算,巧媳妇们如果都能实现就业,每年可创造约1000亿元产值。
服装企业“下乡”,对巧媳妇来说,既可以就近照顾孩子,又可以在家门口5公里范围内实现“就近就地就业”,每年能有1.5万元左右的收入,家庭工作两不误。
商丘市夏邑县县委书记、县长倪玉民说,夏邑县每年就有20万到22万富余劳动力外出打工,而因种种原因不能外出的劳动力有2万多人,他们急需就近就业。他认为,如果巧媳妇工程能顺利推行,将是推动地方经济发展和农村人口就业的一件大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