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情况下,室外养殖海蜇的成功率普遍较低,且养殖时间仅限于夏秋两季。利用蔬菜温室种植技术与海蜇养殖有机结合,可一年四季生产海蜇,使鲜活成蜇源源不断地供应市场,创造良好的经济效益。其具体养殖技术如下:
塑料温室建设 选择适宜的池塘,整修改造成长度不限、宽20-40米、深1.2-1.8米的条形池塘,平整池底,四周用塑料薄膜护坡。在此基础上,用直径10厘米以上的竹竿作立柱,其间距为2-2.5米;用细竹或竹片作顶部支撑,其间距为1.5-2米;用铁丝将纵横成网的棚顶结节固定好,外部封上雾滴型薄膜,两端留出出口和风门,设置好进排水系统即可。塑料大棚内的池塘四周勿留死角,以免海蜇集群活动受到限制而致死。
投苗 投苗密度一般掌握在每立方米5-8只为宜。投苗前,养蜇池应放掉50-60厘米深的水,施肥繁殖基础饵料生物,以满足幼蜇摄食需求。作为常年生产的塑料温室池塘,应设立单胞藻培育池、轮虫培育池和卤虫培育池,用于培育海蜇幼体的饵料生物,并视海蜇生长速度分级投喂。投苗时,应注意育苗池与养成池的水温、盐度等理化因子指标,尽量将两者差距调整到越小越好,以免由于差异过大而影响蜇苗的成活率。
养殖管理 水质调控养蜇先养水,根据实践,肥水放苗后,应稳定水质5-7天,待幼蜇逐渐适应后,再往池塘内加水。水应少加、勤加,每次加水及后期换水量都不应超过水体总量的15%。水量加至最大时,应适量换水,以保持幼蜇有一个良好的生长环境。每次加换水前,应定时进行水温、盐度测量,勿使指标变化过大。在冬春两季,因塑料温室内外气温和水温差别较大,可在塑料大棚前设立配套的小型棚塘,将水抽入后经阳光照射,水温升到一定程度时再加水,加水的最佳时间为每日下午3-4时。 饵料投喂选用的饵料要鲜活、不变质、无外源污染物和致病源。每日投喂2-4次,投喂量视海蜇生长情况而定。在养殖中后期,因海蜇摄食量不断增大,可采收野生轮虫或卤虫进行投喂,以避免海蜇忽饱忽饥,影响其正常生长。
日常管理海蜇生长需要良好的环境,塑料温室内应适时通风。特别是在养殖后期,要避免由于棚内特殊的环境,导致水流、气流相对不畅。针对这种情况,应设置小型增氧机,通过铺设细管和气石来进行水体增氧。但切勿用较大型叶轮式、水车式增氧机,因为这两种机型的叶片较大,容易对海蜇造成伤害。寒冷季节,棚顶应覆盖草帘进行保温;温暖季节,可将塑料温室两边的塑料薄膜卷起,使温室内通风顺畅,以利降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