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农村的面貌也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在新形势下,原有的村庄管理办法在应对诸多新问题时,不再灵验。如何实现农村管理模式的进一步创新?听证会不是新鲜事物,但当将其应用到农村实际的管理工作中时,却走出了新的轨迹。
申请低保要过好几关
近段时间,平阴县孝直镇试点用听证会的形式确定新一批乡村低保户。7月12日,记者在孝直村旁听了一场听证会。
“我叫贾秀英,2口人,土地2.2亩,石房5间,丈夫早年去世,儿子上大学,本人体弱多病,不能外出打工,只能靠种地维持生活。家庭年总收入4000元,年人均收入2000元……”
26户低保申请户将申请宣读完毕之后,调查人员开始介绍实地调查情况,评估小组成员向低保申请人和调查人员询问相关情况,之后便是评估小组无记名投票。
与有的听证会“遇冷”相比,乡村的听证会显得热闹许多。在听证会现场,能够容纳百余人的屋子里坐得满满当当。天气炎热,屋内的空调不那么“给力”,很多人还带了蒲扇。在申请人宣读申请期间,整个会场秩序井然。最终的评估投票也显示,实现了全票通过。
今年59岁的村民代表谢德存告诉记者,村民代表对于本村的情况非常熟悉,如果有人不符合标准,那么前期的很多关口就过不去,根本到不了听证会上来。在听证会上有疑问,肯定也会被提出来。
据了解,在举行听证会之前,申请户需要过四道关口,分别是提交低保申请、户代表评议票决、张榜公示、入户调查。而在听证会之后,还有再次张榜公示以及民政机关审核两道关口。
“社区建设听证会 开了七八次”
“要在以前,村里决定个事,都是定好了,喇叭上一喊就行。现在推行了村级事务听证制度,村干部不能再搞‘一言堂’,重大事项都得召开听证会,问问村民们的意见,这样村民们心里明白,大家共同决定的事,也都积极拥护。”孝直镇西张村65岁的孔凡玉老人谈起听证制度有着自己的看法,“就像我们这里进行的新型社区建设,从规划到建设,光听证会开了七八次,怎么规划、建什么样的房、由谁来建、什么时候建、怎么建,都由村民共同表决,这不社区建设一期工程,我们200多户的村子就有100户报名,年前就要搬进新社区了。”
“听证会的形式很好,透明公正,村民反映非常好,也拉近了干群关系。”孝直镇商庄村书记李吉来表示,“前期工作做得很细,尽管要做的工作相对多了点,但是也摆脱了村民不理解的局面。由此带动了群众的积极性,在听证会现场有许多不请自到的群众。”
到目前,孝直镇64个村已有17个村完成了低保听证,通过听证新增加农村低保对象15户22人,取消87户109名农村低保对象。听证会的形式在打消群众疑虑的同时,也避免了出现“人情低保”及骗保等情况。
新形势需要新办法
“现在的村庄管理,工作方式有了很大的转变。过去很多权力都集中在村里,现在村里的主要工作是对接上级政策,为村民服务。”白庄村书记陈宪峰认为,“现在的工作是前期做宣传发动的时间长了。过去主要依赖广播下通知,现在经济条件好了,信息也通畅了,村民了解的多了,也进步了,而村干部需要做的工作也更多了。”
听证会作为乡村管理的新载体,已然不是新鲜事物,但在农村的基层管理工作中,却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付庄村书记亓明轩直截了当地告诉记者:“修路、打井、土地流转、文化广场建设以及社区建设,决策权都交给群众。比如,在土地流转过程中,村民担心钱没有保证,担心土地上弄其他经营,这些意见都被采纳了。”
实行听证会以后,在公开、透明、细化的制度设计下,让村干部也“超脱”了许多。在这次低保听证会推行的过程中,落选的村民服气,而一些处在边缘上的村民主动选择了放弃。
在商庄村召开的听证会上,村民蒋典存的父亲也为蒋典存申请了低保。蒋典存的爱人双目失明,生活不能自理,年幼的孩子上学需要照顾,全家3口人靠2亩多庄稼过活。但蒋典存通过外出打工,生活条件得到了初步改善。经过听证会讨论,蒋典存落选了。
“这次评低保户的程序非常公正,心里很服气。”蒋典存的父亲说。(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