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6日,骄阳似火,在青云街道南黄村福利铸锻厂,村支书李长玉高兴地告诉记者:“今年2月,我们村与外乡镇大户合作,投资500余万元建起这家铸煅厂,仅上半年就为集体增加收入30多万元,并解决了包括10名残疾人在内的50多名居民就业。”
一个好项目,使南黄村摘掉了“集体经济空壳村”的帽子。眼下,企业投资80万元的二期厂房已经建设完成,全部投产后,村集体年收入可实现翻番。
为了消除经济“空壳村”和经营性收入3万元以下的村,今年初,新泰市下大力气抓好村级项目库建设,入库项目分为基础设施、产业经济、社会发展三大类。各村根据当地实际,筛选符合村情的项目,上报乡镇审核把关,再由市级专家“会诊”,通过上述“三步操作法”,优选入库项目,确保项目选得准、选得优。
泰安市国土资源局选派的“第一书记”徐太生进驻新汶街道黄山村后,依托区位优势,帮助梳理实施了小高层商住楼建设、土地综合开发整理等集体经济项目。目前,已建设小高层商住楼5栋,整理土地339亩,发展香椿350亩、小米300亩,仅此三项可为村集体增加收入36.5万元,而他们策划的沿街营业房开发项目已被列入下一批项目库计划。
在项目推介库建设中,新泰实行“分类管理、动态储备”,根据工作进展情况,定期更新补充,形成“成熟一批,推出一批,建设一批,补充一批”的梯次运行机制。
地处山区丘陵的泉沟镇张家兰子村,今年投资260万元实施了1500亩的荒岭“坡改梯”项目建设,一期发展大樱桃400亩,同时在北部山区发展核桃1200亩。老支部书记陈振武自信地说:“我们由原来的无产业、无出路、无收入,到现在依靠经济林权、合作服务、资产盘活、市场改造四个渠道增收,年底集体收入10多万元没问题!”
据统计,如今,新泰916个行政村,村村建起了项目推介库,共筛选确定发展村级集体经济项目2750个,申报泰安财政扶持项目488个。全市实施土地综合开发整治5041公顷,发展林果3万亩、蔬菜4.1万亩、桑蚕9600亩,新建规模以上标准化养殖场130个。一个个富民强村的好项目落户农村,不仅解决了“有钱办事”的问题,而且激发了基层党组织的活力。(